校团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优秀事迹荣登省民宗委机关刊物
来源:    上传时间:2020-11-28

(校团委 通讯员 李凡)近日,由湖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主管的《民族大家庭》杂志,刊登我校《校园盛开民族团结“格桑花”——记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事迹材料。

为展现湖北省全国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成就,总结先进经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学习,《民族大家庭》杂志特出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专刊。专刊用五个版面详细介绍我校团委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审稿人:龚丽丽



附:

校园盛开民族团结“格桑花”


——记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湖北文理学院,位于山水名城、湖北省域副中心城市——襄阳市,是省属本科院校。学校的前身是创办于1958年的襄阳师范专科学校;1998年3月,襄阳师范专科学校、襄樊职业大学、襄樊教育学院合并组建襄樊学院,2000年湖北工艺美术学校整体并入。2011年1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湖北文理学院。截至2013年12月,学校占地面积943.9千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26.6千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0.97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19亿元,纸质藏书185.32万册,电子图书2830GB,各类实验室50个,多媒体教室160个,校内外实训基地250个。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7641人,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150余人。

汉水之滨,隆中山下,湖北文理学院“格桑花之家”展馆参观人群络绎不绝。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湖北文理学院团委荣获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展馆里来来往往的参观者,总会在奖牌前放慢脚步,驻足凝望。巨大的关怀、亲切的鼓舞,如熊熊燃烧的火炬,温暖着湖北文理学院各族师生的心田,也照亮了湖北文理学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新征程。学校始终高举民族团结进步大旗,紧紧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以“格桑花”赴藏支教行动为核心引领,以“格桑花”品牌活动为实践载体,以“石榴籽”教育行动计划为外围支撑,构建了“一心双环”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接力支教,给西藏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

“校长,我想再咬牙坚持一下,既然我来到了这个地方,就没打算中途退出,我想为这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湖北文理学院第六批“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项立刚的焦急与恳切,一如第二批因为强烈高原反应而持续不断流鼻血的支教队员涂波,反复发烧的项立刚也执着坚持着。这里平均海拔3900米,周围除了山,还是山,开水只能煮到70℃,这就是支教队员们在西藏的新家。

从2014年开始,当湖北文理学院获悉襄阳市对口支援县——西藏山南市琼结县急需援藏教师的情况后,就主动扛起援藏社会责任,即刻组建“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赴西藏琼结县开展每期半年的义务支教。至今已有9批共45人次大学生参与爱心支教。

队员们主动克服多种困难,立志像格桑花一样为广袤的高原带去无穷的生命力。“万倩怡的声乐课、黄亚鹂的美术课、徐小浩的编程课……孩子们对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支教期间,围绕一个学生对‘越高的地方信号是不是越好’的疑问,我们领着孩子们参加了‘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并获得了中学组一等奖。”第五批支教队员李长存说。

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如今每到下午第四节课,琼结县中学的校园便欢腾了起来,学校一些原本闲置的仪器设备也被“激活”,给孩子们带去了更多课堂之外的知识,也培养不少学生的兴趣爱好。“我要发挥我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优势,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教学感受。”第八批队员汤加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会尊重学生的兴趣,并激发学生的潜力。我坚信,给孩子们插上梦想的翅膀,他们会飞得更高,看得更远。”第九批队员彭闯介绍,藏族学生对新鲜事物都感到好奇,支教老师就是要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格桑花”赴藏支教队员们接力开展爱心支教。他们着力抓好课程教学。支教团队担纲多门课程的课堂教学,创新教学方式,主动承担了电教式教学的示范课任务,促进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针对学习困难学生组织家访补习,并募资设立了近8万元的“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用于资助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他们广泛开展精神帮扶。团队成立了心理辅导工作室,培育种植了“格桑林”教育引导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成才,定期播放爱党、爱国、励志、感恩等教育片开展主题教育。他们助力推进教育改革。团队加强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举办了第一届艺术绘画展,组建了第一个合唱队、第一个葫芦丝演奏团、第一支校园武术队等十余个首创课外学习实践项目,为琼结县中学捐赠了10台形态编程机器人,极大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有效提升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助推了当地以强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改革落地见效。

真情相待,汉藏民族大团结更加紧密

“我经常去学生洛桑多吉家里帮他补习英语。一天补习结束后,洛桑多吉的爸爸执意送给我一串晒干的金黄色蘑菇,说是听说我刚手术出院,想让我增加营养。后来我才知道,这些稀有的蘑菇,长在海拔5000米的高寒地带,往往要找一整天,才能采到。这些蘑菇,是对我最大的认可,更是一份藏族同胞的真情。”第四批队员黄亚鹂,在高原经历了手术后,又毅然投入了第五批支教活动。

第一批队员戴昊奇红着眼回忆说:“我上的最后一节课是美术课,当时很多学生都哭了,下课时学生扯着我的衣服挽留,从三楼走到一楼我足足用了16分钟。”

在琼结县幼儿园支教的第九批队员吕晓妍说有一件事,她将终生难忘。一次值班,她主动帮不太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当地老师们完成了幼儿园里孩子们的家庭情况统计,从上午到下午,长时间的工作,眼睛和腰都隐隐作痛,可是当看到老师们高兴的样子,她觉得什么都值了。晚上挤在值班室沙发上睡得迷迷糊糊的晓妍看到同事仁增老师正在将自己的被子往她身上盖,对上她的目光,仁增老师笑着轻声说:“晚上冷,要盖好,快睡吧”。仁增老师的笑容就这样刻在了她的心上,就像平央老师抱着她转圈时说的“我是你的藏族妈妈,你是我的汉族女儿”那样,虽离家几千公里,却感受到了来自亲人的关怀,妈妈一样的爱。

学校团委和“格桑花”支教团队每年组织琼结县中学学生到北京、襄阳等地参与“启梦行动—大手牵小手,笑眼看世界”活动,实施“首都参观”“隆中访学”项目,坚定学生成才决心;每年由当地选派10名左右骨干教师来校接受教学技能培训;开展“暖手、暖智、暖心”结对帮扶活动,百余名在校大学生与琼结中学学生暖心结对,辅导学业,关心生活……

情系高山之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队员和当地学校的共同努力下,琼结县中学学生的中考成绩由全县第10名跃居到第1名,七、八年级学生第二课堂参与率达到95%以上,队员指导学生在“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多项科创赛事中取得奖项零的突破,琼结县中学向支教团队赠送了“上善若水,大爱无疆”锦旗及感谢信。队员参与街道墙绘美化、工程造价评估等城建项目,为此住建局特意赠送锦旗表示感谢。从中学到小学,再到幼儿园,支教面不断拓展,“藏族教师来校代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赴藏顶岗实习”项目有效实施,2名学前教育专业志愿者赴琼结当地幼儿园支教。支教团队被琼结县委县政府表彰为“重教社会组织”“重教社会团体”“重教单位”。

队员与藏族学生之间师生情谊深厚。支教结束后,所有队员均与学生保持密切联系,多名支教队员曾返藏看望藏族学生;选择就读湖北文理学院的西藏籍学生逐年增多,现已有50人。以支教为载体,校地开展互访交流活动25次,汉藏民族大团结在教育援藏、文化交流中更加紧密。

省委常委、统战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团中央原学校部部长杜汇良分别对“格桑花”支教团队事迹作出批示。并作为湖北高校“五个思政”工作先进典型,在全省、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得到肯定。《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纷纷宣传报道支教团队生动事迹,新华社《内部动态清样》关注并详细采写了支教团队援藏支教的故事,团队登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跨年盛典《启航2020》,向全国观众讲述支教老师与西藏孩子们动人的支教故事,表达“青春誓言”。团队荣获“荆楚楷模”年度人物等10多项省市级表彰,入选中央文明办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榜”,获评团中央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组织奖,荣获中宣部2019“最美支边人物”称号。正能量支教精神在领导关怀、媒体关注、社会关心中得到广泛弘扬和传播。

扎根西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我曾以为,除了故乡,再也不会有,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曾以为,支教生活,不过只是段,过眼云烟一样的时光……”这是第二批“格桑花”支教团队队长吴顺喜发表于山南网的自由诗《难忘支教岁月》。从一个理科生到诗人的蜕变,是吴顺喜大手牵小手在缺氧环境下徒步4小时送学生回家的真情流露,更是他两次参与支教、毕业扎根西藏的行动担当。

这位在校期间拿五万元奖学金,获得多项国家、省市级荣誉的“学霸”本可以在城市里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毕业之际却选择返回西藏,通过公务员招考,成为琼结县琼结镇的一名基层干部。

“亲爱的老师、队友们,向大家报喜啦!”2019年1月23日,“格桑花”支教群里“炸开了锅”,第一个“格桑宝宝”诞生了!第三批支教队员胡晓翔,毕业后参加西藏阿里地区专招计划,分配至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人民政府,现借调革吉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并已在当地安家。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因为支教,爱上了这片热土,队员中已有6人毕业后返藏工作,立志投身西藏建设。有主动前往平均海拔43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工作的第三批队员郑仕洲,有通过西部计划招录返回琼结县工作的第六批队员朱寅,等等。

湖北文理学院以“格桑花”赴藏支教行动为核心引领,衍生打造了“格桑花之家”展馆阵地和“格桑花周末志愿服务”等品牌衍生活动,大力培育和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学校开展“格桑花之家”展馆参观、事迹报告分享等团体活动400余场次,80000余人次在校师生和9000余人次校外人员受教育。教育部副部长孙尧等30多位领导来访“格桑花之家”展馆,充分肯定了学校援藏支教,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时代意义。学校打造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参加志愿服务的“格桑花周末志愿服务”品牌,感召学生在民族团结进步实践中展现青春担当。每周有近1000人次的学生通过“周末义教”“周末助老”等志愿服务形式走进街道社区。“格桑花”周末义演剧组以支教故事为内容编排文艺节目在校内外演出,得到广泛认可。学校团委成为中宣部命名的高校系统中唯一荣获全国首批5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单位。

学校学生参与支教活动的热情高涨,每一批招募活动平均有500多学生报名和咨询,已有30名深受教育的非支教团队学生毕业后到西藏就业创业。他们以“格桑花”支教团队为榜样,投身西藏建设发展事业,涌现了许多敬业典型,如2016届毕业生任宇鑫,任贡嘎县吉雄镇人民政府科员,总想为当地人民再多做点什么,她常说“我是外地人,但我不是外人”,她结合专业特长创办了“吉雄镇藏爱义务舞蹈培训班”,利用下班的时间义务给藏族小朋友插上艺术的翅膀;还有在去上晚自习路上发生车祸,胳膊上留下了三个很深的伤口,依然坚持给学生上完自习,伤口整整两个月才愈合,愿“扎根山南,做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2018届毕业生谢向阳,等等。

外围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年来,民族团结进步始终是湖北文理学院的精神底色,随着时间的积淀越发浓郁深厚,坚如磐石……4年前,来自西藏拉萨的藏族姑娘拉珍提着行李走进湖北文理学院,她是学校首批招收的西藏学生之一。“有些紧张,有些期待。”那是拉珍第一次走出西藏,“学校学院领导的嘘寒问暖、学长学姐的热心帮助消除了我初入大学身居异地他乡的紧张与不适,专业老师在学业上的精心指导、辅导员老师在生活上的关怀备至,让我对未来四年的大学生活充满信心。”拉珍笑着说。

一直以来,湖北文理学院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的重要论述,实施“理论政策宣教”“民族团结实践”“生活关爱服务”三位一体的“石榴籽”行动计划,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育人的全过程。

理论政策宣教常态开展。学校利用党课、团课等平台,依托公众号等载体常态化开展民族理论政策宣教。开设“草庐讲堂”,定期举办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座。协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民族团结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程。

民族团结实践更加多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融入艺体教育,举行“民族风情文化节”“走近少数民族新生”“少数民族联欢暨藏历新年座谈会”等活动。参与湖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取得奖项零的突破。推进全体教职工学生工作量制,联系少数民族学生全覆盖。

生活关爱服务保障有力。充分考虑学生民族成分、生源地、学习状况等因素混合编班、混合寝居,形成了各族学生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生动局面。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学校食堂设有清真窗口,供少数民族学生就餐;搭建“师生开放交流平台”17个,畅通少数民族学生诉求表达渠道。每学期实施“团费暖心”活动,对少数民族经济困难学生给予优先资助。

湖北文理学院将“一心双环”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体系,融入“大思政”工作格局,编织立德树人“互联网”,全体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强,民族团结的“格桑花”在校园灿烂盛开。

(文/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