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记者 刘楠)刘群,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现为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员、湖北省语言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对外汉语教师协会常务理事。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教科研项目5项。多次被评为学校教学标兵、师德标兵、优秀党员等。在学校以三个转变为主要特征的新常态背景下,教授和博士是怎样认识和应对新常态的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对刘群院长进行了一次访谈。
全面把握 双向发展
刘群教授认为,三个转变不论是从学校层面、学院层面还是老师的层面来讲,都是很实际、很必要的,只不过不同的层面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从学校层面来说,涉及到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以及教学改革的问题。从学院层面来说,就是面对新常态,制定切实可以的落实措施,来体现学校的办学定位,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落实各项教学改革,教学科研两手抓两手硬,统筹协调发展。从老师层面来说,就是要适应三个转变,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以科研促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刘群教授说:“各二级学院在由教学为主向教学科研并重转变过程中,要做到同时兼顾,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谈到开展研究生教育时,刘群教授肯定了研究生教育对于学校办学定位以及学校办学层次提高的重要性。“开展研究生教育是对学院实力的提升和教学面向对象的拓展,文学院有很多老师在武大、华科大以及沈阳师范大学担任硕士导师为开展研究生教育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学校面临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申硕的突破,“因为现在研究生的分布也比较广泛,在其他学校走在前列的情况下,我们去申硕肯定是有难度的,但学校也一直在努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抓好机遇,另一方面也要做好选点工作,从哪个点来突破是很重要的,做到从实际出发。这样,学校在近二三年将会取得不错的成果。”刘群教授对学校发展充满期待。
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刘群教授说,2015年文学院开发了两门省级的视频公开课,这两门课程的开发就是老师将科研成果转换成了课程,这也是科教协同的成果。作为拥有21年教龄的教育工作者,谈及自己的工作经验时,刘群教授认为,作为一个老师首先要能站稳讲台,把讲台站稳才能够去搞科研,职称才能通过不断地学术积累得到提升。“我在院里带语言类的课程,我的博士论文是关于汉语语法,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会翻阅大量的文章,主动积累素材和思考问题,这个学期再来带学生的汉语课时就更加的得心应手,并且将自己看过的素材应用到课堂上,不会像以前一样被动地去教课。”刘教授认为,从自己的工作经历来看科研对于教学是有促进作用的。
加强实践能力 引导自主思考
“教师就像一个导演一样,在课堂上设计教学环节,学生就像演员,在演练的过程中也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课堂上讲练展结合,就会取得更好地效果。”这是刘群教授对于向学习者为中心转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
刘群教授在院里负责教学工作多年,一直引导老师们进行教学改革。作为引领者,首先自己就要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上课喜欢给学生挖坑,”刘老师很爽朗地笑了两声,“如果学生跳进我挖的那个坑说明他们还缺少自己的想法,没跳进去说明他们还是很清醒的。通过这个做法来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刘群老师发现不少学生存在不知道如何将课堂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的问题。这个学期,刘群教授带的是《当下语言现象解读》这门课程,每一次上课,她都会确立一个主题,然后布置三到四个思考题交给学生做,在下次的课堂上用PPT的形式给大家讲解。“进行了半个学期,我发现效果比我预想的要好得多,因为这个过程中就是学生去主动学习的过程。首先学生要去甄别哪些是为我所用,吸取精华;然后再去进行整理总结,反复思考;最后以讲课的方式讲述自己的PPT又是一个再理解再创造的过程。”刘群教授认为,学生现在需要的就是将理论转换为实践,对于文科而言,在课堂上设计短时间的讨论环节,对于学生的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打破常规 积极创新
让学生享受更好的教育就是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刘群教授说:“我们学校现在处于转型期,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能够增强他们应用能力的平台。在这点上美中不足的就是学院之间各自为政,零打碎敲。”刘群教授举例说像文学院的实践基地就只局限于文学院这几个专业,其他院系就只局限他们的专业。应该通过校方建立大型的应用型的综合基地,让不同专业的学生享受更多的资源,包容性越大就可以打造成省级甚至于国家级的品牌。如果仅仅是一个院的基地想要建立品牌效应就会有一定的难度。
刘群教授提议,学校应该建立属于自己网络教学平台。在数字媒体时代,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资源。一方面可以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让老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指导,这样更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针对性也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