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常态 谋划新作为”系列报道之十 新视角看三个转变 ――医学院学生宋事成访谈
来源:校团委宣传网工部--葛定财    上传时间:2015-05-07

(大通社记者 李诗薇)“三个转变”是新常态的重要内容,将促进我们教学和管理的一系列改革。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是全面的、是具体的,所以改革的主体并不仅是局限于老师,在学生当中也需要贯彻落实“三个转变”。对此,大学生通讯社的记者与一位医学院的同学进行了交流,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新常态下的新变革,以一个新的思路来思考学生在新常态下可以有怎样的新作为。本次访谈主要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对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转变做出一定的探讨。
                               教育教学不仅只局限于课堂内
    “可能是因为我的想法比较独特吧,同学都说我是‘异类’。”宋事成说,“最理想化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之间构筑一个‘学习共同体’,在一个空间上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师生共同生活,共同学习,相互交流,一起探索。这其实也正是college一词的由来。学院绝不仅仅只有教室,学习也绝不是那45分钟的灌输。在餐厅的席间小谈,在球场的散步闲聊……老师和学生是处于一种共同生活的环境中,学习是全天候的,可以随时坐而论道,起而行之,college正是这样一个学术共同体。”
    在提出这样一种观念后,宋事成还提到了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看法:“对于教材的话,老师可以安排好整个学期的学习进度和规划,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推荐相关的阅读书目,这些提纲挈领的工作,正是需要高水平的老师来完成的,剩下的任务,就交给学生去完成吧。我想,这样的话会比那种传统的填鸭、灌输式教学要更有利于落实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转变。”宋事成还提出了一些灵活的教学方式也值得去思考:“老师的办公室设置专门的公共空间,定期开设各种茶话会、座谈会、预约私谈时间……答疑、交流、互动、探索,这个师生共同体,也是学术共同体,一起向真理靠近。”
    “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需要大量的阅读、持续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宋事成同学认为,社会实践方面的教育意义重大:“学生能够通过进入企业、社区、NGO,去广泛亲密地接触真实的社会。在大量的阅读、持续的思考、广泛的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完善,去回应好本科教育所要解决的问题:我来到这个世上,要怎样生活,用我的时间,我的生命,要去干什么?”
                             作为大学生必须跟着自己的意愿走
    大学里要学的到东西真的是很多,那大学里到底学什么东西是有用的,学什么是没用的?最好的判断是看你想不想学。当你想学时,就说明所学的东西满足了你心灵的渴望,是“有用的”;如果所学的是个“热门专业”,那最多只能证明它对别人“有用”而已,未必对你自己有用,如果缺乏兴趣就大可不必勉强。更何况,别人的需要千变万化,远远超出你的控制。今天的热门专业,明天也许随着别人的需要的转变而变得“无用”了。你怎么能把自己的青春赌在别人的需要上呢?大学是这么一个地方:你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东西,看看你干自己最喜欢的事情能干得多么出色。这才是检验你才能的一把尺子,也是对你最好的训练。从这种训练中所获得的素质,将来干什么都有用。大学教育的根本,就是这种心灵的自由。如果你老盯着什么是“热门”,盘算着什么“有用”,你的心灵就好像一个总盯着老板的脸色的雇员一样唯唯诺诺。要知道,你的技能可以被雇用,但你的心灵绝不能被雇用。大学要培养的,就是一个能主宰你自己的心灵。
    宋事成认为,考研也是自己的意愿主导的。部分同学把考研看作规避毕业季即失业季风险的一种途径,这样是不对的。要将考研纳入规划,作为我们发展自己的一部分。更直白地说,就是你要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明白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喜欢什么,热爱什么。有了这样的目标,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明晰了,简单地说来,核心就是两件事:大量的阅读和广泛的实践。大量的阅读开拓视野,广泛的实践培养兴趣。
                               探索教育事业 办社区图书馆
    宋事成在大三的时候以“背包客”的形式一路走访成都、巴中、广州、佛山、江门、香港、深圳、张家界、北京,开始了一次教育探索之旅。这些经历让他对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教育绝不能只是背书和考试,教育是指向“人”的成长的。在对比自己所居住的“汉丹厂”的过去与现在时,他说:“如今,大人们在透支着身体忙着赚钱,孩子们每天起早贪黑忙着作业和考试。整个生活就像是一部上紧了发条连轴转的机器,每天都是枯燥乏味的重复。然而尽管十年前很多人都还住平房,收入也不高,却生活得更简单更轻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更亲密更友善。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封闭和孤独,释放生活中的压力,让生活的内容更丰富,生活的环境更舒适。”基于这一初衷,再加上过去的经历,宋事成决定为孩子们做点什么。
    大学这几年来,宋事成一直在兼职家教,对目前中小学的情况有一定了解。“虽然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比我们当时好了,但孩子们实际上的教育状况却远不如我们当年,很大程度上缘于电脑网络的普及、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生活压力的增大。我热爱教育,也喜欢孩子。我反思自己成长过程中最大的一个遗憾,就是有很好的时间却没有遇到一位引导我读书的人。我想,这个遗憾,不应该再成为更多孩子的遗憾,至少,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不让它成为我们身边的孩子的遗憾。我和厂里的很多孩子都很熟,一个人呆在家里无聊地对着电脑,确实不是一个孩子想要的。我知道孩子们的需求,我想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于是小树图书馆就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有了雏形。”宋事成说,“我集中各方的力量,在汉丹小区创办了一个社区儿童图书馆——小树图书馆,致力于社区阅读推广。它将不仅仅是一个借书还书的地方,我想把它打造成一个孩子们的乐园,厂里的文化生活中心。我目前正在努力调动身边的资源,包括我大学的老师,我在医院认识的医生,我在全国各地认识的志愿者朋友……我希望能打造出市区的一块‘世外桃源’,在原厂子弟小学校内,空气清新,环境一级棒。工作累了,或是一个人感到孤独无聊的时候,可以到这里来坐坐,一起聊聊天,和孩子们一起做活动、玩游戏,或只是静静地看看书……这里有书、有孩子,简单闲适,舒心快乐。”

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编: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