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社记者 张琳涓)张四新,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副馆长,1988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四级研究馆员,出版专著一部,先后主持课题5个,参与课题10个,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30多篇刊登在中国核心期刊上。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学情报。
在学校“新常态”背景下,大通社记者对张馆长进行了一次采访,了解了她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图书馆适应“新常态”的一些举措。
加大信息库,适应社会学习新常态
首先,张馆长谈了自己对“新常态”的看法。她认为,学校正积极创大,而当务之急就是学校内涵的提升,教育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老师及学生素质的提高。她提到图书馆作为一个教辅部门和信息服务部门,面临着如今社会严峻的互联网环境,这对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挑战非常大。
图书馆面临的“新常态”,从社会方面来讲,就是适应如今互联网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为此,张馆长做了很多业务调查,在如今的互联网环境下,借阅传统的纸质书籍的人越来越多,从2009年到2014年短短五年的时间里,借阅传统的图书,报刊的人数比以往减少了三分之二,由原来的35万变成了11.6万,这就是互联网大环境对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的一个挑战。同时,数据库、手机、平板电脑成为了一种常态,所有人都开始通过终端,开展阅读。数据库的阅读量已是普通报刊的30倍。2014年学校领导已针对这个现象开展了一个专题研究会,图书馆也做了相应的工作。首先便是对图书馆数据库的扩大。如今,学生已经不用亲自来到图书馆来借阅印刷版图书了,学校为了让图书馆适应这样的形式来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加大了经费投入,增加了数据库的购置,图书馆2015年新增清华同方中国知识网的报刊数据库,学者研究数据库以及图片库等,充分满足老师和学生的需求。
移动图书馆,新时代的终端书库
张馆长还表示,为了跟上新常态的步伐,学校加大了图书馆的互联网建设。目前学校新建全新的移动图书馆,通过这个移动图书馆,学生可以登录个人终端来查询自己在图书馆的借书情况,比如借了什么书,什么时候到期,想借的书在哪个书库中,若被别的同学借去,你也可以知道他什么时候归还,可以预约借书,甚至可以在网上阅读图书,学生也可以在网上下载纸质图书的电子版到手机上,电脑里等等。这就为学生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提供了更好的环境,其次在2015年二月,学校增加了两台电子书阅读机。也就是说,图书馆增加了三万册电子书,并且每个月进行远程更新,方便快捷,也满足了如今快速发展信息时代的需求。传统的书籍,若是图书馆只有三本这样的书,那么最多只能有三个人能借去看,但电子化的信息能够不受人数限制,大家可以同时在线阅览。而且,图书馆优化了网络环境,在清明节放假前,整个图书馆内,增加了10个无线发射器,也就是说,在图书馆内,无论是A区、B区,还是C区,无论是在书库中还是大厅里,抑或是自习室里,无线网络基本可以实现全覆盖。这样一来,学生不管通过手机还是电脑,都可以免费使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在以前,若是学生们想要在图书馆以外享受学校每年投入经费购买的图书资源是不可行的,当时知识产权也有使用范围,只能在校园网的IP范围内才能使用。而现在,只要学生来图书馆,都能免费使用大量的网上资源。以上几个方面,就是图书馆为了适应学校的新常态采取的最主要举措。
提高服务水平,跟上新常态步伐
张馆长提到,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去适应新常态。对于学校职工来说,努力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服务水平是他们所必须做的。张馆长透露,图书馆制定和完善考核制度,对他们加强培训来提高服务质量,每年至少会开展4次考核。也会组织人员学习,学习的形式也有很多,比如开展讲座,送出去培训,请专家来交流工作等。对于学生来说,图书馆配合学校团委,各二级学院开展了“读书月”、“隆中诸葛读书工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同时,图书馆每半个月都会以书库为单位进行自评,每个月都会组织馆长和各库负责人开展互评工作,这样一来,就营造了一种“比着干”的氛围。
张馆长表示,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核心部分、信息中心,主要承担了信息收集、交换、服务、管理的职能。张馆长对学生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她说,如今知识更新太快,作为未来社会的从业者,作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仅仅学好专业课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她建议学生在主要的功课之外,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及实验室完善的设备多学一些知识。来适应这个发展越来越快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