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 再创改革发展新辉煌”系列评论之四
来源:校团委宣传网工部    上传时间:2014-12-0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用行动说话,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回望我国36年改革历程,每一次重大改革,之所以能转化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靠的都是果决勇毅的实干行动。 湖北文理学院第一次党代表大会的党委工作报告规划了未来五年发展蓝图,确定了“将学校建设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奋斗目标,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业已成为指导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纲领。然而,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在于能否用行动,将党代表大会精神转化成“中国梦?大学梦,圆梦在我”的强大力量。 胸怀全局抓落实。“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抓落实,应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细微之处见成效,而不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善于从自身工作圈子中跳出来,把立足点和落脚点放在地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全局上,放在服务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定位上。善于站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从校内校外多角度地分析和研究具体问题,以开阔的思维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现实中,强调落实“业主负责制”、“跳出来看问题”,但仍是各管一段,各守一摊,互相协同、上下联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大背景下、在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大趋势下,审视学校的办学”,离我们还有段距离。因此,认真反思工作成效在哪里,工作推动难点在哪里,是很有必要的。全面深化改革,是关乎学校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不是某个方面单项改革。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善于围绕全局和整体想问题、理思路、抓落实,这样才能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气魄和眼界,才能把各个局部、各项工作带起来,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贵在坚持抓落实。学校改革已进入中流击水的攻坚期,之前推进的教育教学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后勤改革只是全面改革的开篇,如何不断统筹和深化;如何深化管理改革中“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和资源配置改革”;如何推进协同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如何进一步推动学校实现“三个转变”;如何践行“学在隆中”,让学生成为“二次创新者”等等。这都是学校改革的主要课题,将触及方方面面深层次矛盾。因此,做到“尽管阻力重重,不转移目标,尽管非议不断,不转移矛盾,尽管头绪很多,不转移精力”,是考验我们工作恒心和韧劲的标准。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那些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事关长远的打基础工作,对那些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坚持“钉颗钉子弯个角”,锲而不舍,一抓到底。有没有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最终要看是不是见到实效。坚持就能出成效,坚持就会出特色。要在处理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师生的接受度的关系前提下,不管遇到再大的困难和阻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坚持不懈地推动学校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苦干巧干抓落实。“苦干”就是奋发图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部分干部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对日趋激烈的高等教育发展竞争态势缺乏足够认识,尤其当前学校面临起步就爬坡、多步变作一步走的过程,使得部分干部进取心和艰苦奋斗精神有所弱化。或是畏难退缩,“等靠要”思想浓厚,强调阻力、压力,伸手要经费,张口提条件;或是消极等待,等着学校层面把工作布置好,自己按图索骥办事情。因此,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发扬“敢为人先、乐于奉献”优良传统,拿出直面矛盾、攻坚克难的勇气,发挥智慧和力量,迎难而上、敢于拼搏,“少说空话,多做工作,扎扎实实,埋头苦干”。“巧干”就是讲究方法。学校发展面临着一些不可回避的困难和挑战,靠惯性思维去解决,是难以奏效的。毛主席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突破苏俄模式,大胆提出“农村包围城市”,使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要想克服困难,啃下“硬骨头”,就必须办事有独创性,有办法和想法,作法上灵巧。善于“弹钢琴”,统筹协调,兼顾各方,促进各项工作良性互动、均衡发展;善于“走新路”,与时俱进,以新观念思考现状、规划未来,遇到困难,积极想办法,善走捷径、少走弯路,而不是过于看重这样那样的限制和不允许;善于“借船出海”,全力争取更多资源支持,做到自力更生与借力跨越相结合,加快发展进程。 突出根本抓落实。不走出“就事论事”的误区,我们的工作就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结果只能是“摁下葫芦起来瓢”,矛盾依然不断,发展中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就像中医一样,头痛不只是医头,脚痛不只是医脚,而是根据整个身体状况来开方治疗。学校当前存在各类问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但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发展不足的问题。如果总是揪住细枝末节的问题,舍本逐末,既费精力又耽误时间,还影响整体全局。如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答案只有一个:发展。只有发展了,学校各项事业兴旺了,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而发展,还要靠改革来推动。为此,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驱动,从纷繁复杂的发展表象中,找出制约因素,把握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正确处理好“抓大事”与“抓小事”的关系、“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关系、“抓重点”与“抓全局”的关系,更加富有成效地把改革推向前进。 认清形势抓落实。目前,学校在规模发展和办学效益上,从谋求“跻身省属高校第一方阵”的愿景来看是远远不够的,业已成为办学压力、发展劣势。没有一定的规模,就体现不出效益;没有质量和效益的规模,就是做无用功。正是认清形势,学校党委率先解放思想,提出在坚持提高质量、内涵发展的同时,辩证地处理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就是要在做大规模、增加体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发展质量,增加办学效益。认识到位了,行动才不会偏差。作为具体贯彻执行者,我们更应认清面临的重大机遇,认清校情社情,把握发展脉搏,让思想与时代合拍,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落实。敢于竞争,以强烈的主动意识,找出最佳发展点,奋力推进;善于转化,把直面问题看作推动发展的契机,使压力转化为动力,劣势转化为优势,努力开创学校跨越发展新局面。 把握机遇抓落实。危机包含着“机遇”。面对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迅猛态势,面对教育大众化和教育需求多样化的紧迫形势,我们沉着应对,冷静分析,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搭上国家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航船,努力解决学校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突出问题,力求在全面激发办学活力过程中突破发展瓶颈,这样危机也会变为“转机”。反之,或不敢竞争、逃避退缩,或缺乏危机感,固守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陈规,囿于“布置一分、落实一分”的习惯,则危机真正成为“危机”。 要在应对危机中拓宽视野,在后20、30年发展甚至更长远的时间空间,在融入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学校战略布局。要在应对危机中追求卓越,在更广领域的比较中找坐标,在更高层次的竞争中争一流,寻找差异化发展优势,同知名高校比着干、拼着干。信息蕴藏着“机遇”。要用高度的敏锐性来捕捉和挖掘各类信息,对信息怀有强烈的意向和愿望,从多种渠道获取所需信息。在面对国家、省市各类办学投入,面对教育部和湖北省高等教育资源,面对校内外办学资源中,主动掌握信息,用坚持不懈的韧劲感染、用集聚亮点的方案吸引,在争取政策上积极作为,在汇聚资源上想法设法。尤其要有强烈的政治敏锐性,面对上级党组织和学校党委、行政的有效信息,反应迅速,判断敏锐,见微知著,立说立行,做到见事早、行动快、措施实。 增强党性抓落实。随着作风建设深入推进、纪律约束不断加强,一些干部有了“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思想,或“出工不出力、干活不出活”;或不深入思考,不把握实情,成为照转、照套的“二传手”;或自己慢作为,还掣肘于“敢于吃螃蟹的人”等等,这与党性党风要求是格格不入的。当干部就要担当,当干部就要尽责。广大干部一定要将“三严三实”要求作为修身做人的镜子,作为干事创业的尺子,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勇于正视缺点和不足,敢于触及思想、正视矛盾和问题,端正行为,实现做人做事的统一。在实干中把握机遇、实现愿景,以想干凝聚实干的力量、以敢干展示实干的气魄、以会干增强实干的本领,以作风建设的新成效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未来五年是学校爬坡上坎的关键时期,能否实现跨越发展,关键在于把党代表大会的战略思路和目标任务落实好、执行好。学校发展的快慢取决于落实的成效,工作的差距很大程度上是落实的差距。落实是一切工作的归宿。把党代表大会的战略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改革发展的动力就会始终强劲,我们就能在改革开辟的道路中大有作为,向着有地方特色的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迈出坚实步伐,创造实实在在的发展业绩,以无愧于历史和师生的检阅。  

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编: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