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部 教工通讯员 潘阿文) 有一种生活,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
5月8日,湖北文理学院举行“格桑花”支教团队远赴西藏琼结县义务支教出征仪式。经过层层选拔,考核,培训,选出4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首批支教团队,到西藏琼结县从事义务支教。团队取名为“格桑花”支教团队,格桑花是藏花,像守护神一样守护着勤劳善良的藏族人民,代表着藏族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精神。
四位即将远赴西藏的支教学生物电学院学生和风帆、美术学院学生戴昊奇、建工学院学生沈盼、化科学院学生王松向与会人员畅谈了自己的感想。和风帆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尤其是一名大学生党员,应该肩负起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递奉献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谈到为什么选择去支教时,四位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己的行动向众人解释了缘由:“因为需要。”他们说,正因为选择支教,是因为知道有人需要他们的帮助,而他们也将用自己的满腔热血,带着满满的爱心与激情,去奔赴那个需要他们的地方。
副校长魏跃春与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横光敏为“格桑花”支教团队授旗。
共青团襄阳市委书记王岩与四位志愿者分享了她的一些心得体会与经验感受,在四位志愿者临行之际,王岩叮嘱他们:不要忘记人生路上有一个词叫理想,作为一个有为青年,要时刻将国家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以个人理想去追随国家精神的脚步。不要忘记人生路途中有一个地方叫基层,她说:“一个人能力的提升,素质的增长,对国家民族感情的日益深厚在很多时候是在基层培养出来的,所以,无论现在或是以后处于什么位置,都不要忘了有一个地方叫基层。”人生经历中有一种状态叫奋斗,“奋斗的青春才最美”,在人生路中,青年们要想成才,就应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人生境界中有一种精神叫奉献,作为当代大学生,要学会在奉献中收获自我,要发挥自身专业之所长,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我,实现我人生价值。人生成长中有一种动力叫学习,不仅要在书本中学习,更应该亲自在实践中充实学习,向当地老百姓学习,向当地老师甚至是学生去学习。
党委书记马小洁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作为第一次组团去西藏义务支教,学校对此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赴西部义务支教,是国家开展志愿活动的重要体现,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他说:“义务支教活动,看似平常,实则反映的是大学生精神,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我校进行的“周末义教”、“四川彝族支教”以及现在的“格桑花”西藏义务支教等充分地践行了我校“淡泊明志 宁静致远 躬耕苦读 鞠躬尽瘁”的校园精神。
马小洁指出,西藏是一个很苦很累又很美的地方,他叮嘱四位同学要积极配合当地部门,按照当地教育部门的要求做好支教工作,要他们尽快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老师的角色,要以一颗火热的心,尽快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要严于律己,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也要做好从一位湖北襄阳的大学生到西藏琼结县的一位支教老师的转变,要时刻记得作为一名湖北大学生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要体现当代大学生的风貌。在支教中要让自己的理想信念更加坚强,要在更加艰苦的环境中磨练自己的意志,要不断发扬“在隆中谋天下”的情怀,努力做文明的使者,知识的使者,民族团结的使者,爱的使者。
马小洁代表学校对四位志愿学子进行殷切的叮咛,他说:“一个人出门在外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体,注意自己的饮食,加强身体锻炼,一个人在外有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故发生,你们四个一定要加强联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同时他也叮嘱校医为四人准备好充足的保健药、感冒药等急救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
从物电学院的“周末义教”到经政学院的“林杰独自在四川凉山彝族村支教”,再到“格桑花”支教团队。这正是湖北文理学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立德树人,建设道德高地的有力实践。
把正能量传递到西藏去,“格桑花”支教团队的组建,有力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广阔的舞台上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支教队员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以苦为乐,无私奉献,充分认识国情,深入体验社会,在西部这片热土上受锻炼、长才干,传递着青春正能量,他们的无私付出和出色表现为学校增光添彩,赢得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