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风采】王萧:学在隆中山下,志在祖国四方
来源:    上传时间:2030-02-11

(资环学院 通讯员 黄灵辉) 王萧,男,1996年6月生,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1411班学生,中共党员。在校期间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获“优秀学生奖学金”。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并取得丰硕成果,发表学术性论文5篇,其中核心论文1篇。已考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海洋学院地质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蜕变,从课堂学习开始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让刚步入大学校门的王萧放松了对于学习的要求,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让他感到十分的不适应。王萧意识到,这样的状态会让自己逐渐迷失,他需要突破高中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而这种转变首当其冲的是课堂学习。
    王萧深知,要想真正把握老师所讲授的知识点,必须要在最有效的接受范围之内,最大限度地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那就必须要坐在前排。于是,从那时起,王萧每次都选择坐在前排,并把老师在课堂所讲的重点内容都认真的记下来。
    久而久之,由刚开始强迫自己坐在前排,慢慢地转变为行动的自觉,不坐在前排听课反而感觉不舒服。坐在前排的王萧,能够更方便的向老师请教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能够及时解决心中的困惑。与此同时,坐在老师眼皮子底下的王萧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关注,使得他增加了学习动力,认真地对待每一门课程。
    努力就有收获。虽然不是班里的“顶级学霸”,但在大学期间,王萧几乎每一年都会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在学习的同时,王萧时刻不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大三上学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些苦练的“内功”,为他大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以及考研打下了坚实基础。

成长,在科研里汲取养分

    衡量大学生学习成就的,不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方面是实践和创新能力。
    王萧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2015年11月-2016年5月,他参与时任管理学院副院长、地理科学系博士孙小舟所主持的“湖北省科技创新团队计划项目(T01314)”,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大学期间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汉江流域碳排放研究》,这篇论文的发表对他来讲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因为对于第一次撰写论文他,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虽然有老师的指导,但是需要自己搜集大量资料、分析大量数据,特别是数据的分析和处理,需要精通相关的软件。于是,他又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那些软件。过程虽然很艰辛,但是这为他日后取得新的学术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软件运用基础上,王萧先后在《农村经济与科技》、《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市场周刊》等发表论文。2016年6月-2017年5月,王萧参与了常华进教授所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003),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化学》发表《襄阳市驾校灰尘重金属含量及其指示意义》(北大核心&CSCD),作为本科生的他,能够发表这样一篇核心论文,实属难能可贵。
    如今,王萧在发表论文方面已经积累了大量经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成为学术创新的佼佼者。

成功,源于坚定的信念

    王萧虽然平时为人低调,也非“顶级学霸”,但他心里有自己的理想。他想通过考研,对自己的潜能进行挖掘,使自己得到深造。
    目标定了,剩下的就是行动。从大三下学期开始,他就开始默默无闻地准备考研,根据自己的能力,定下了合理目标。
    考研的过程是不易的,能坚持到最后更不容易。备考期间,王萧经常一个人呆在自习室,早出晚归,抛开一切凡事俗物,一心备考。特别是暑假到10月份之间,是最难熬的一段时光。有时甚至一两个星期都学不进去,心静不下来。但是王萧没有放弃,10月、11月、12月……终于到了考研上战场的那一天,这些磨人的日子终于熬了过去。经过紧张的初试、复试,皇天不负有心人,他顺利地被位于首都的中国地质大学录取了!
    “不鸣则已,一鸣动九霄。”王萧如愿以偿地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进入更高的学府深造。
    王萧说:“这是一个终点,也是一个新的更高的起点。希望自己在日后能够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为国家的事业多做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在隆中山下,志在祖国四方,以王萧同学为代表的优秀隆中学子的务实精神和远大志向,是湖北文理学院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编:44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