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湖北文理学院:永不凋谢的“格桑花”支教队
来源:    上传时间:2021-07-03

 

近日,在湖北文理学院的毕业典礼上,校长丁世学用“格桑花”赴藏支教团队的故事勉励毕业生,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014年,学校组建第一支“格桑花”赴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开展义务支教。连续7年,11批58人次爱心接力,与大山的孩子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截至目前,有7名支教队员毕业后重返西藏,扎根基层,在那里就业安家。

以支教结缘,湖北襄阳与西藏山南人民联系更加紧密,7年来,两地开展互访交流活动35次,现有55名西藏籍学生选择志愿就读湖北文理学院。

“重返西藏是我们年轻人的志愿”

2015年3月,第二批支教队员涂波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到达了“世界屋脊”。琼结县位于藏南谷地,三面环山,平均海拔3900米。刚到时,强烈的高原反应和干燥的气候,让这位南方的小伙子头痛睡不着觉、口干舌燥。“那段时间,我的队友柯常松就像个奶爸,随身带着卷纸,因为我随时都会流鼻血。”涂波、柯常松的身体反应和刚到西藏的队员们一样。

高寒缺氧,并没有让支教队员退却。涂波在支教日记中写下,只要心里装着这片热土,一切困难都显得那么的渺小……

临走前一天,平常不怎么爱说话的土多热旦跑到柯常松面前,紧紧地拉住他的手,“老师再给我们上两节课吧,你们别走了,行吗?”其实,柯常松也舍不得孩子们,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在给母校的信中,他觉得“支教时间太短了,刚适应就要走,而祖国的边疆正需要年轻人”。毕业后的涂波和柯常松放不下孩子们,选择重返西藏工作。

“亲爱的老师,队友们,向大家报喜啦!”2019年1月23日,“格桑花”支教群里“炸开了锅”,第一个“格桑宝宝”诞生了,这是第三批支教老师胡晓翔的孩子。毕业后,他积极参加西藏阿里地区专招计划,被分配至西藏阿里地区革吉县亚热乡人民政府工作,并在这里安家生子。

胡晓翔幸福的一家。湖北文理学院供图

有两次支教经历的吴顺喜,觉得自己的事业就在西藏,认为这里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毕业后,他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义无反顾地重返西藏,面对亲朋好友的不解,他说:“将来你们会明白,我为什么会坚定选择西藏。”

目前,吴顺喜是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琼结镇仲堆社区的第一书记。刚到仲堆时,他记不住乡亲们的名字,藏族同胞们的名字中相同的字很多,容易记混淆。为了加深印象,闲暇时他常去乡亲们家坐坐,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有什么困难,需要社区解决什么问题。农忙时,他主动下田,帮乡亲们收青稞、小麦,挖土地,话收成,一来二去就和乡亲们都熟了。当听到一声声“书记啦,突切其”(谢谢书记的意思),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愿。2019年,吴顺喜事迹入选全国大学生就业事迹展,组委会评价他“将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的发展和边疆建设中,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甘于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

近几年来,湖北文理学院一批又一批学生爱上西藏,支教队员郑仕洲、朱寅、宋范坤同样选择重返西藏工作。在“格桑花精神”感召下,湖北文理学院33名非支教队毕业生进藏就业创业,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高原。2016年,任宇鑫放弃北京的工作机会,选择成为一名西藏基层公务员。工作中,她总是想着为老百姓多做些什么。“我是外地人,但我不是外人。”她结合自己的特长创办了“吉雄镇藏爱义务舞蹈培训班”,利用下班的时间义务教藏族小朋友跳舞。

第九批队员宋范坤教学生手语舞《国家》。湖北文理学院供图

在湖北文理学院,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学校创办了“格桑花之家”。“以前的支教队员来湖北出差或路过湖北时,就会专程回家看看。”支教队指导老师、学校团委副书记龚丽丽介绍,每年开学,学校举办面向新生的“格桑花”事迹报告会,每次招募活动都有500多人报名,以支教为核心的志愿服务,已成为湖北文理学院的新生第一课。

“为了孩子们甘于奉献青春智慧”

“格桑花”支教队缓解了琼结县教学师资不足的压力,丰富了孩子们的校园生活。

上课,支教队员们“来真的”,创新教学方式,主动承担了电教式教学的示范课任务,让课堂成为孩子们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针对文化课基础薄弱的问题,第一批支教队员和风帆、王松创办了毕业年级补习班。2015年,琼结县中考考取内地西藏班的人数从2013年的1人增加到28人,中考成绩在地区12个县中排名第一。

第十一批队员李竹颖和严豫康去学生家家访。湖北文理学院供图

九年级的加措英语“跛腿”,影响了综合成绩。吴顺喜利用每天中午休息时间给加措辅导,不间断地持续补了两个月的课,期末考试加措的英语成绩提高了40多分,总成绩排名年级前十,如愿顺利考入武汉西藏中学。

支教老师发挥自身特长,各显神通,使出了“十八般武艺”,围绕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开展了一系列校园文化活动。7年间,支教老师编辑出版了琼结中学第一份汉文校报,举办了第一届艺术绘画展,组建了第一支合唱队、第一支武术队、第一个葫芦丝演奏团、第一支国旗护卫队,成立了绘画社、足球社、科创社等学生社团,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不仅如此,湖北文理学院为琼结县中学捐赠了10台编程机器人,激发了孩子们的实践创新意识,琼结中学在2017年“北斗领航梦想”全国青少年北斗科技实践系列活动中,获中学组一等奖。

鼓声、歌声、加油声、欢笑声……自从有了“格桑花”支教老师,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是孩子们最期待的,各类文体活动让校园欢腾起来,学校一些原本闲置的乐器设备也被“激活”。在朱寅的指导下,孩子们喜欢上了口琴,校园里回荡着《送别》《小星星》悠扬的乐曲。为了让党团课更有现场感,今年5月,队长李竹颖带领第十一批队员策划了“汉藏两地同上一堂党团课”活动,支教老师用多媒体生动回顾了革命英烈萧楚女的故事,场景式的学习让孩子们近距离“接触”英烈,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活动中,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共同唱响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用歌声唱出了对党的衷心祝福。

朱寅教学生弹奏钢琴。湖北文理学院供图

“格桑花”支教队在雪域高原“含苞”“绽放”“流芳”,影响着一批批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湖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唐峻说:“我们会把爱心支教接力下去,发扬支教精神,培养更多热爱祖国、团结民族、心系人民的时代新人。”

身为支教老师的大学生们,注重了解年龄相差不多的弟弟妹妹,他们用真心真情对待这些孩子。通过公益众筹,集资建立“格桑花•心桥”心理辅导工作室,聚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种植“格桑林”,以景观实物教育引导当地学生感恩社会立志成才;募资设立了近8万元的“格桑花支教爱心基金”,资助困难学生,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

7年来,队员们以支教实践为基础编写的《西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等多篇论文在期刊杂志发表,调研文章《西藏走上了繁荣发展的正确道路》为政府开展基层治理提供了参考素材,《浅谈西藏“宾顿白面藏戏”及其传承》《西藏琼结“久河卓舞”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等学术论文为藏族传统民俗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琼结中学校长王奇君对支教队充满感激之情:“这些90后甚至00后的大学生,为了孩子们甘于奉献青春智慧。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新时代大学生的青春担当。”

2019年,“格桑花”支教队荣获中宣部授予“最美支边人物”荣誉称号,是全国唯一获奖集体。湖北省委宣传部、高校工委表彰“格桑花”支教团队,“在援藏支教中服务当地成长自我,是新时代新青年投身建功立业中国梦的典范,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楷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夏静 通讯员晏华华)


原文链接:https://wap.gmdaily.cn/article/068d3e2fe16540baa46e918109744f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