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及文化引领行动:学校举办第十五期“湖文读书会”
来源:    上传时间:2024-11-01

党建及文化引领行动:学校举办第十五期“湖文读书会”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 通讯员 王椰)10月31日下午,湖文读书会第十五期在图书馆二楼德园举行,学校文传学院高志明教授以“发愤”为主题作经典导读分享。学校党委书记吴超仲出席读书会。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高慧霞博士主持。

在感悟经典环节,高志明从经典文献中总结出“发愤”所蕴含的内涵。他认为《论语·述而》中孔子的自我评价——“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体现了“发愤”的第一层内涵,即不断充实自我与不懈追求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对生命潜能的深度挖掘与持续释放。随后,他引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经典案例,“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阐释了“发愤”的第二层内涵,即人在逆境中奋起而不消沉的品格,以及富于批判精神和战斗精神的优秀品质。高志明指出,“发愤著书”侧重于个体,一般指个体通过文字抒发情感、寄托理想,实现个人价值的升华;而“发愤图强”则更强调集体力量,在共同目标指引下,为实现社会进步与增进民众福祉而奋发努力。

在践行经典环节,高志明以历史人物为线索,列举了“发愤”精神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表现案例。春秋战国时期的屈原,“发愤以抒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抒写出不朽诗篇《离骚》;北宋大文豪苏洵,“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以勤勉与毅力,成就了一代文学大家的辉煌;当代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创造了“当惊世界殊”的发展奇迹,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书写壮丽篇章。这些跨越时空的生动例证,彰显了“发愤”精神的有力推动作用:唯有将“发愤”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不断突破,实现超越。

在研讨经典环节,大家围绕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

在聆听高志明的精彩讲解后,数统学院2024级张俊豪同学认为:“发愤”不仅是个人不懈努力的表现,更是内心情感的真挚流露,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以拼搏实干的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数统学院2024级的梅傲雪同学认为,无论是文人墨客“发愤著书”的个人情怀,还是集体“发愤图强”的壮志豪情,都是大学生应当不断坚守并发扬的宝贵品质。

政法学院高怡婷同学表示,当代青年要不断向先辈学习,敢于担当,敢于拼搏,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不负伟大时代。

经管学院李跃阳同学认为,每一部经典著作背后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与智慧,是他们在困境中寻求突破的思考。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执行院长朱运海指出,即便身处幸福的和平年代,大家仍需唤醒内心深处的“发愤”动力。作为学生要激发自我提升的动力,明确自身现状与理想目标的差距,从脚踏实地、精益求精地完成每一篇学术论文开始做起,通过不懈的努力与探索,不断地提升自我。

数统学院2024级李青莹同学认为,“发愤著书”是践行“发愤”精神的一种具体途径,“发愤”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更是一种坚韧的决心和行动的力量,是对个人境界提升的追求,只有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

吴超仲分享了学习感悟,他指出,“发愤”不仅意味着个人的不懈努力,更蕴含着逆境中奋起直追的精神意志。要时刻坚守理想、不忘初心,教师的“发愤”意味着坚守教育事业,潜心科学研究,担当教书育人使命;学生的“发愤”则是要学好知识技能,提升能力本领、为将来投身国家建设做好准备。

在诵读经典环节,大家在高志明的带领下,齐声朗诵《论语》《报任安书》等著作中的经典片段。

吴超仲为本次主讲嘉宾颁发了感谢状。

本次读书会由襄阳历史文化研究院·汉江研究院(孔明书院)、学生工作部·学工处和团委联合举办,学校“25+高校经典研读共同体”2024年度经典研读的师生代表现场参加活动,各学院学生代表在“一站式”学生社区通过视频连线参加活动。


审核:朱运海

责编:胡磊 王礼刚


共青团湖北文理学院委员会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3-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编:441053